拙处力行“巧”与“拙”,一般人皆喜欢巧,不喜欢拙。但是,巧言令色、巧诈虚伪、巧取豪夺、投机取巧,巧得心机太深,巧得花样太多,不但不能让人欣赏,反而令人感到可怕。所以,不是真正的“巧”,不如“拙”比较好。“拙”就是实在、至诚、本分,就是按部就班地“拙处力行”。郑板桥一生服膺“难得糊涂”的人生哲学,此即所谓“取巧”不如“养拙”。一个人若能“心细身拙”,有时候更比灵巧重要。“巧”来自于“拙”,“巧”要能巧得“妙”、巧得“奇”。例如:把“笨手”变成“巧手”,把“愚言”变成“巧言”,把“邪思”变成“巧思”,把“恶计”变成“巧计”,甚至“巧学”、“巧心”、“巧行”,乃至做一个“巧妇”、“巧匠”、“巧人”等。但是,如果不能“巧”,则还是“拙处力行”来得踏实。俗云“熟能生巧,勤能补拙”。世间上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,凡事都必须按部就班、力行实践。所谓“一步一脚印”、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,如果基础不扎实,或是懈怠疏懒,则如气功师练功,一日不练,十日无功;十日不练,百日无功;时断时续,断送气功。如果是钢琴家,则一天不练,自己知道;两天不练,同行知道;三天不练,外行知道。如果是一个作家,也要勤于写作才能进步,否则写作不勤,就会一日不写,笔重十斤;两日不写,笔重百斤;三日不写,笔重千斤;久不动笔,笔重万斤。一旦“笔重万斤”,则表示不能再写作了。所谓“养成大拙方为巧,学到愚时才是贤”,要得巧功,必先付出许多笨拙的苦功。现代人不注意“拙处力行”,例如军队未能刻苦训练,怎能沙场取胜?学子不用心苦读,怎能金榜题名?科学家也是要经过百千次的实验,才能有所发明;工程师绘图,也是要不厌其烦地修改,才有傲人之作传世。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,真正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。所以,修行的人不要希望当生成就;是薄地凡夫,哪能容易立地成佛?农夫种植,也要一铲一锄地耕耘;机纺巧织,也要一经一纬地纺纱。速成的东西总不能持久,能从“拙处力行”,做人才能弥久芬芳,做事才能历久成功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婆婆被骚扰跳河自杀,老公却以为死的是我妈 名家教子书:母亲的榜样(中国篇) 凛冬之纪 重生回来,身为鬼主的我不选他了 魔鬼小说 溯源师笔记 仙临仙途 周宝地穿越时空 旺哥大反派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(中国篇) 名家教子书:父亲的榜样(外国篇) 我在午夜当铺鉴百诡 还珠之皇后万安 墨子公开课 年下病娇狩猎计划 锦瑟归宁 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 穿越赛博武林创乱世霸业 全村啃树皮,我涮肉汤香万里 名家教子书:母亲的榜样(外国篇)